49岁抛家舍业!孔子带着弟子跑遍14国,究竟在找什么?
公元前497年的深秋,鲁国曲阜的城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。49岁的孔子身着粗布儒衫,腰间系着象征学识的玉珏,身后跟着颜回、子路、子贡等十几名弟子——他们推着两辆简陋的牛车,车上装着仅有的竹简、炊具和铺盖,毅然踏上了未知的旅程。谁也没料到,这场看似仓促的出行,竟成了
公元前497年的深秋,鲁国曲阜的城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。49岁的孔子身着粗布儒衫,腰间系着象征学识的玉珏,身后跟着颜回、子路、子贡等十几名弟子——他们推着两辆简陋的牛车,车上装着仅有的竹简、炊具和铺盖,毅然踏上了未知的旅程。谁也没料到,这场看似仓促的出行,竟成了
归来时,已是“天下皆知、无人肯用”的“空想家”——他是“孔子”,刚刚走完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十四年:
鲁定公十三年(公元前497年)春,五十五岁的孔子站在鲁国边境回首远望,都城曲阜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模糊。他乘坐的马车缓缓前行,身后跟着数十名弟子。这一去,便是十四年的漂泊。
这个问题戳中了很多人的心!其实传统智慧里,“化解小人” 从来不是 “打败对方”,而是 “跳出纠缠的漩涡”。《易经・遁卦》的象传说得特别透彻:“天下有山,遁;君子以远小人,不恶而严”。意思是天遇山而退避,却始终保持高远威严,君子对小人也该如此 —— 不必憎恶敌对
不惜牺牲生命以成就仁德,后引申为为了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献身。孔子提出此说,并不意味着不珍视人的生命,只是认为在保全生命之上,人应当有更高的追求,也即是成就仁德,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。当保全生命与成就仁德发生冲突的时候,应该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。
“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够,就像是一个人行走在幽暗中间,你永远没有光明在前面指路;而当我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以后,你就像是站在高山看大海,就拥有了多角度全局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